
五月。她的皮肤开始生出隔膜
对于它们来说
蔑视是太阳的一种
复仇
渐渐发现
那些好听的和好看的
更多来自蔑视的光
假如说
必须要恭维这些自顾自到来又得意忘形的
诚实者
每天变得更深绿一些
小小的快乐多了,就构成幸福
五月。她的皮肤开始生出隔膜
对于它们来说
蔑视是太阳的一种
复仇
渐渐发现
那些好听的和好看的
更多来自蔑视的光
假如说
必须要恭维这些自顾自到来又得意忘形的
诚实者
每天变得更深绿一些
小小的快乐多了,就构成幸福
———跟着周鼎老师神游之纽约city
梁启超站在曼哈顿的高楼下仰望,看见33层的”地顶”住着文明人,地底则蜷缩着”野蛮人”。这座垂直分层的城市,以钢铁与玻璃的几何形态将人类文明的悖论凝固成建筑诗篇。纽约,这座无限之城,是无数矛盾的叠影——自由女神照耀下的埃利斯岛移民羁押所,三一教堂哥特尖顶旁证交所的电子屏闪烁。文明与野蛮、财富与贫困、记忆与遗忘,在这里共存。
纽约的垂直性构成了一部空间化的文明史。从荷兰人用24美元”购买”曼哈顿开始,就不断在层累中自我否定。伍尔沃斯大厦的哥特尖顶嘲讽着欧亨利的预言,而熨斗大厦的锐角则撕裂了穿过城市的大风。梁启超看到的”鸽子笼”如今演变为玻璃幕墙后的资本圣殿,但拥挤感从未改变,不过从物理空间转移到了社会维度。大都会博物馆里的希腊雕塑与非洲面具,在灯光下形成诡异的对话,暗示这座”熔炉”始终未能消化的文明硬块。
纽约的悖论在于,它既是记忆的守护者又是遗忘的专家。炮台公园的古老防御工事与911纪念馆的”倒影虚空”相隔不过千米,却代表了两种的纪念政治。三角制衣厂火灾纪念碑上的146个名字,与切尔西市场里嬉笑的游客形成对比——前者要求铭记苦难,后者则宣告创伤的时尚化转译。铸铁历史街区的保护铭牌与叠叠乐大楼的前卫线条争夺着城市的天际线定义权,这种争夺就是纽约式存在主义戏剧。如梁启超在《新大陆游记》中指出的,纽约的”不洁、不均、不仁”不是文明的缺陷,而是文明本身的阴影部分。
在布鲁克林大桥钢索上,我们看到了纽约最本质的隐喻。这座由父子两代完成的建筑,连接的不仅是地理空间,更是时间维度上的纽约——从荷兰人的毛皮交易站到今天的全球金融中枢。桥上的行人来来往往,如同城市记忆的神经元形成又断裂。梁启超当年感叹的”富者愈富,贫者愈贫”规律,在算法时代演变为更隐蔽的数字鸿沟。当无畏女孩凝视华尔街铜牛时,她面对的不仅是性别不平等,更是整个文明体系的根本矛盾:那些创造了自由女神像的双手,同样签署过排华法案;那些设计中央公园的头脑,也曾规划种族隔离的住宅区。
但纽约的伟大不在于它解决了这些悖论,而在于它让所有矛盾都保持可见。在这座城市里,汉密尔顿的墓碑与比特币广告牌共享同一片天空,移民博物馆的档案与硅谷新贵的孵化器隔街相望。每个时代都在这里留下地质层般的文化沉积,却无人能宣称自己是最终的胜利者。也许真正的”无限之城”并非指空间的延展,而是指其容纳对立面的无限能力。
初夏的风吹着
这世界的暖开始蓬勃
真好啊,我想,这就够了
阳光
说服了春天的不肯放手
以当下热度
以加宽的河流。白鹭忙碌
以喧闹的街市。葱绿樱红
以一只趴在地上打滚的橘猫
不停歇地,不计较地
把暖的光,柔的影
朝敞开的胸襟吹进来,呼出去,这人间
不再狭隘凉薄
我想,真好啊,这就够了
忽然几分钟
真的看见乌云间隙挂出银光
刹那却足以
让我把一块圆润的白色
仔细折叠,贴放胸口
乱蓬蓬的人间,爱
“乏味而晃动,失去的缺口永在”
爸爸妈妈无尽的星空
是虫洞
而宇宙的尽头,女儿的小脚丫稚嫩,她自顾自唱歌
“门前大桥下游过”
游过一大群云朵,遮住我的眼睛
没有内容
天空从来孤独而自由。雨又飘落
季风转折处的贝壳
——跟着周鼎老师神游奇迹之城新加坡
不知不觉,最后一站,我们跟着周鼎老师一起来到了新加坡。
季风掠过马六甲海峡,会在这个贝壳状的岛屿稍作停留。赤道的阳光穿透椰林,在斯里希瓦南庙的铜铃与福海禅寺的飞檐间投下斑斓光影—-新加坡始终是一枚季风转折处的贝壳,在历史浪潮中吞吐着来自世界的漂流物。
芽笼的霓虹与达士岭的摩天楼一起构成这座城市的发展。为殖民者建造而留下的黑白屋在凤凰木下斑驳,如同遗落的贝壳空腔,而填海造陆的轰鸣声里,新生土地正长出钢筋水泥的建筑。甘地的骨灰与英军投降书共享同一片海湾,拿督公神龛与十字架在街头转角相遇……这座岛屿用最务实的方式将历史的残片打磨成璀璨的珍珠——洛阳大伯公庙里,三十三尊神像共享香火,多元信仰在此达成某种精妙的力学平衡。
李光耀栽下的雨树遮天蔽日,把花园城市的概念浇灌成钢筋丛林里的绿洲。市政厅前的五尊莱佛士雕像凝固了各族群仰望的姿态,而芳林公园的演讲角空旷或暗流涌动。这座用填海砂石与印度囚犯血汗浇筑的城邦,既虔诚供奉着妈祖与湿婆,又在樟宜机场用免费餐饮与空姐编织消费主义神话。当虎豹别墅的阎罗殿与亚美尼亚教堂的彩窗隔街相望,那种荒诞的真实感油然而生:所有多元族群都在这里找到了他们的栖身之所。
潮水退去时,贝壳内壁的虹彩愈加清晰。这座用危机感粘合的移民之城,将季风带来的每粒砂砾都转化成生存的智慧。从驳船码头飘来的咸腥海风里,新加坡也许正在续写一个最不可思议的寓言:所有漂流者都宣称自己是过客,其实他们都在这里成就着自己理想中的归属。
欢迎来到我的博客!
这里是存放人间烟火的一个角落。
收集那些会在深夜未眠时生长的思绪、地铁玻璃上转瞬即逝的倒影、被晚风卷走的半句叹息。文字与影像在此处成为容器,盛装所有来不及命名的情绪——它们可能像你今天看见某片天空边缘的涂鸦,也可能像昨日邻居阳台上晾晒的碎花床单。
愿时间成为一座桥,通往你我都曾驻留过的这个人间。